登陆 / 注册 搜索

USERCENTER

SEARCHSITE

搜索

查看: 469|回复: 0

[中国] 恋恋风尘

[复制链接]
admin 发表于 2015-6-10 08:20:0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

7084417b8526f057be105b14fb05badd.jpg
◎译  名 恋恋风尘
◎片  名 Dust In The Wind
◎年  代 1986
◎国  家 中国
◎类  别 剧情/爱情
◎语  言 台语/普通话/粤语
◎字  幕 暂无
◎IMDB评分 7.8/10 (442 votes)
◎IMDB链接 http://www.imdb.com/title/tt0091406/
◎片  长 1h 49m 59s
◎导  演 侯孝贤Hsiao-hsien Hou
◎主  演 王晶文 /
      辛树芬 /
      李天禄

◎简  介 

阿云(辛树芬饰)与阿远(王晶文饰)是十份附近山城的一对小情侣,他们俩青梅竹马,所有人都认定他们将会结婚,两人初中毕业后,先后离乡背井到台北谋生…,在阿远入伍当兵后,阿云竟嫁给每天帮他们俩送情书的人….

《恋恋风尘》的人文意像

青梅竹马,奈何新郎不是我.......

一提到侯孝贤导演,大家可能脑袋中就浮出一幅画面:镜头在一直停留在一个昏暗的室内,然后人物之一突然说了一句话;要不,就是人都已经走了,他亦不改镜头,使得银幕上呈现出空镜头,这样,已经变成他的一种特殊电影符号了。

若照大多数人的看法,那么我们可以把侯孝贤导演的电影作品分为三个阶段,这三个阶也是台湾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:
第一阶段是日据时期到光复初期,第二阶段是五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末期,第三阶段是八十年代以降。今天所要讨论的电影《恋恋风尘》就是第二阶段的电影。

这个时期,台湾社会正面临由小农经济走向工业制造的转型,您应该听过如《风柜来的人》、《冬冬的假期》、《童年往事》与《恋恋风尘》这几部电影,这几部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徵,都是用追忆的形式,用主角的生命成长的经验,主观观点出发,一直沿伸探讨,反映出台湾在进入现代化社会时,一些尴尬的转形,与都市的发展与乡村之间不管是生活、价值还是人际关系间的差异。

上面我们有提到,侯导演喜欢用的拍摄手法,这种近似"无为"(当然是以观众的角度来讲)的方式,朴实的有如记录片的真实,却成功的表达的人们最真实的活动,在不同的环境下,呈现出不同的风貌,形成社会秩序的变迁。

《恋恋风尘》的编剧,吴念真先生,事实上,这是他半自传性的作品,取材的内容,多半是他的生活经验。片头就出现的是什么,是今天已经变成热门观光路线的平溪线小火车,慢慢的,我们再看到现在已经没落的矿村,再来,男女主角都到台北来了,出现的还有日据时代就建而现在已经消失的第一剧场,最后,男主角到金门当兵,发生兵变,女主角与每天来送信的邮差结婚。若我们只把它当作一部普通的文艺爱情片来看,似乎也不错,蛮贴近日常的,平凡人的爱情故事。

但是我们又可以从影片中,小镇的山、水、树、海等空镜更是散发出传统山水画般的缥缈诗情;将人物、乡土、以及情感组成从容、和谐的景致,充份显示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那般人世与天地推移的眷恋与风情。诚如影评人焦雄屏在〈台湾新电影〉中曾说到:《恋恋风尘》中所呈现紧密的电影语言,常在一组镜头中就展现出深厚的情感力量,如阿远在外岛时所遇上的大陆渔民,队上兄弟对他的帮忙,最后渔民临走前,阿远还把父亲所赠与的打火机转赠给他,类似这种人情温暖,全片处处可见。

对于李天录所饰的阿公一角,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自己一个人,就如同一般的老人一样,有事没事就自言自语,看似无意义,事实上他每短短的几句话,都好像是担任旁白的角色一样,点出每个段落中所要表达的意念。

阿远回乡,在番薯田里遇到阿公,阿公也没有特别高兴,最后,两人的头慢慢的抬起来看看天,从田,镜头拉远,山城,山,云与隐约的大海,近处是坟墓。 把大家从影片中抽离出来,慢慢超升。天地是如此宽厚地疑视小镇居民的生命交错悲喜轮替,一切人世有限皆化成天地间的无限。

就如同张艺谋导演说的:有种"淡极使之花更艳的含蓄",如果您想要研究侯导演的拍摄风格,电影美学的话,我各人认为《恋恋风尘》是部不错的入门片。

【影评】
恋恋风尘

转自银海网

“那天,黄昏,开始飘起了白雪……”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名字的时候,就想起了老狼的《恋恋风尘》,过去的都已过去,留下的只有一抹余灰,吹也吹不散。

侯孝贤依然运用他那缓慢的长镜头,讲述人世平凡的故事。在他的镜头下,没有虚伪,没有华丽,有的只是真实。

影片一开头就是火车头过山洞的镜头,银幕豁然一亮,一片绿色冲我们而来,与后面有一镜头,是在火车尾部拍的形成对比,一个是离开故乡,一个是离开城市,乡村与城市承载着这个社会的道德,一条铁路联系着双方的因缘。个人在两者之间彷徨,不知心属何方,这大该是阿远和阿云在片中的处境,虽然有根,但飘荡的生活令人迷茫。

看这部电影固然是一件劳累的事,要读懂大师的镜语,体味他的苦心,的确很难,而且又是大段的长镜头使用,没有起伏,没有任何吸引人的情节,无疑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容易引来瞌睡虫。可过后静静的回味咀嚼,这又是多美的电影。一切都那么自然,贴近泥土,带来乡村的气息,贴近天空,带来城市的喧嚣。最羡慕的就是那一片绿,绿色一直充满着银幕,无论是阿远的离开还是归来,乡村里永远保留着葱绿,是生机的召唤。电影没有花里胡哨的技巧,导演用最普通的景物隐喻着生命这一最本质的东西。阿远由农村少年到城里打工,再到军人,最后回到老家,这一切都随时光的流逝而变化。

铁轨穿过小村庄,阿远和阿公在铁轨边走着,要去参军,旁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。山依旧是青青,火车依旧不变的行驶,而人在长大,谁也不能阻止抗拒,虽然画面中有几响鞭炮声,可其中没有一丝的欢乐,有的只是成长的无奈。

好象在哪里见过侯孝贤的访谈,说他创作《恋恋风尘》的灵感在那首弦乐。吉他弹奏的弦乐在整部电影中起着转折连接的作用,过度不同的时空,同时扣动我的心,回忆往事如烟,少年的轻狂无知。使影片,音乐,观众一起共鸣。这段音乐的确起到了这种作用。

最后阿远回到了农村老家,与阿公说着番薯,看似闲聊,甚至无聊,可这其实是漂泊过久的阿远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方向。他的根在自己的故土。

身后空谷青山,与阿公拉家常,一幅闲适幽静的图象,令人向往...


54845d8d073545243527bf49db28bcd3.jpg
c7caec31166e3fc82b6da68609fbb6a1.jpg

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